大数据
    作者:贾凯强

    隐私成了当代商品 数据窃取与服务纠结

         [ 中关村在线 原创 ] 暂无评论

      网页页面要细看,不然会被默认为“同意”,半个月前发生过两起用户隐私被窃取事件再次为用户敲响了警钟。事实上,自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隐私就成了商品,与互联网服务就一直处于纠结状态之中,保卫隐私还是要服务,这种两者不可兼得的纠结还会持续多久。

    隐私成了当代商品  数据窃取与服务纠结

      保住客户隐私底是保住饭碗

      传统的银行、医院、学校、商场、酒店、航空公司等把客户隐私看成是自己的饭碗,除了为客户服务外,是不轻易泄露给他人的。而互联网大数据公司,则把整理、窃取、利用、贩卖上述公共服务的数据也看成是自己的饭碗,于是,后者勾结前者,互联网+数据,形成了数据产业链,造成消费者的隐私成了商品。

      互联网的本身特征就是信息交互加速,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信息,也需要提供一些信息,这些原本并不重要的信息被公开到互联网之后就可能成为敏感信息,比如个人住址、身份证号、电话号码、姓名、邮箱、照片或者一些其他的私人文件等。

      这些信息一旦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,电信诈骗、人肉搜索、人身攻击等威胁到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可能性都会存在,哪怕是最简单的骚扰电话也会让人苦恼。

    隐私成了当代商品  数据窃取与服务纠结
    个人信息的本末倒置

      但问题在于,这些信息又是普遍性极强的。哪怕是最简单的网站注册,由于实名制的要求,每个人的姓名、年龄和手机号几乎都是注册必须品,而由于网站的数据库安全性参差不齐,黑客窃取到用户信息难度并不高,更何况还有部分企业公然售卖用户信息以谋取暴利,这就更导致用户隐私被侵犯的情况屡见不鲜。

      原有的服务是以保护用户隐私而建立的用户信任,进而保住了饭碗,而现在的情况却愈发偏离此道,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变卖用户隐私才能有饭吃的情况,难免令人叹惋。

    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
    本文导航

    文章推荐

    互动沙龙

  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
    专家咨询